2013-11-27

2013上海马拉松赛将鸣枪开跑 - 东方早报


最大规模“上马”:3.5万名选手1/6为外籍人士  早报记者 朱轶   发表于2013-11-26 06:46

■ 外籍选手来自83个国家及地区 总参赛名单中20至40岁的占40%,女性占33%

35000名选手创历史参赛人数之最、5558名外籍选手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266个移动厕所比去年增加四成……本周日,2013年上海马拉松赛将鸣枪开跑。这项备受关注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今年增设了10公里比赛,同时也创下了最短时间报名满额的纪录。作为上海的“景观赛事”,今年的全程马拉松赛道进一步优化,增加了外马路赛段,经过外滩老码头景区,减少了徐汇滨江赛道的折返路线。全半程马拉松的起点和终点依然在陈毅广场和上海体育场。健身跑和10公里跑的终点分别为上海展览中心和复兴公园。制图 赵佳峰

今年赛事主办方加设了有5000个名额的10公里跑。图为去年参加上马的跑友在比赛中。张新燕 早报资料

  本周日,2013年上海马拉松赛将鸣枪开跑,这项备受关注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今年增设了10公里比赛,同时也创下了最短时间报名满额的纪录。昨天,上海马拉松组委会召开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赛事安全保障和服务工作要求。

千余名工作人员服务比赛

  2013年上海马拉松赛(以下简称“上马”)的全、半程马拉松参赛人数依旧为18000人,健身跑名额同样也是12000人,不过考虑到每年快速递增的参赛人数,今年赛事主办方特意加设了有5000个名额的10公里跑,这也令参赛人员首次达到了3.5万人的庞大规模。

  作为上海的“景观赛事”,今年的全程马拉松赛道进一步优化,增加了外马路赛段,经过外滩老码头景区,减少了徐汇滨江赛道的折返路线。全半程马拉松的起点和终点依然在陈毅广场和上海体育场。健身跑和10公里跑的终点分别为上海展览中心和复兴公园。

  今年上马的参赛选手也越发呈现出国际化和年轻化的趋势。组委会工作人员透露,今年35000个参赛名额全部报满,其中外籍参赛选手共5558名,比去年增加了6.4%,再创历史新高。这些外籍选手分别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占总报名人数的1/6。

  “国外参赛者人数逐年增多充分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同样也让这项国际金标赛事变得越来越名副其实和具有影响力。”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在外籍参赛选手增多的同时,参赛人员的年龄结构也越发年轻化。根据报名资料显示,20至40岁参赛人群达到40%,这也让十年前一度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上马显得更加时尚、年轻。此外,女性选手参赛比例占据总人数的33%,这也意味着上马的吸引力变得更加全面。

  和参赛人数一样水涨船高的还有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今年将有包括500名志愿者、300名裁判和200多名医护人员及安全员在内的1000多名工作人员服务上马。此外来自包括美联社、法新社在内的88名中外记者将参与报道。

移动厕所增至266个

  一直以来,安全保障就是上马的重中之重。去年“上马”交出的一组数字就可以佐证这点:30万条针对比赛的提示短信、200名医疗救护人员、16辆救护车、12个医疗救护点、120名护理专业志愿者、4000余名警员、11万只水杯、7万块海绵、10万瓶矿泉水和饮料。

  “今年保障方面还要更进一步。”赛事组委会一位官员说,“赛事的安全保障机制必不可少,但哪怕是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在长达42公里的漫长赛程中,也可能出现意外。”

  “马拉松赛对人的体能要求非常高,突然进行极限负荷运动,身体容易出现问题。或是运动员不知道自己存在潜在疾病,却通过马拉松诱导出来。”国家中长跑青年队主教练李国强提醒业余选手一定要量力而行,只有科学对待长跑、平时有效锻炼,才能避免安全方面的悲剧。他也提醒所有的参赛选手顾及身体极限,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和名次,“因为预防远比出事后抢救容易。”

  昨天上马组委会还发出了比赛当日交通管制的公告。组委会官员也希望赛道沿路的观众能配合上马的工作,营造一项安全有序的赛事,“一场马拉松比赛要想成功进行,光靠组织者和参赛者的努力远远不够。广大观看者的配合与支持也必不可少。”

  组委会提醒观众自觉遵守秩序,以帮助选手顺利完成漫长比赛,为参赛亲友加油助威也不要进入赛道干扰比赛,“马拉松比赛需要越来越多观众的参与,他们的热情不但可以鼓舞运动员的士气,还能增加比赛的热闹氛围;但若是无视安全和文明,恐怕到头来反而帮倒忙。”

  为了给参赛者更好的服务,所有的工作人员不但进行了专业培训,今年的选手成绩证书也将采取网上自助打印和邮寄两种方式并轨运作。为了避免如厕难的问题,组委会将在沿途增设移动厕所,由去年的190个增至今年的266个。

部分道路分时段封闭

  ●12月1日5时30分至7时30分 中山东一路双向(外白渡桥—新开河路)、滇池路双向(中山东一路—四川中路)、北京东路双向(中山东一路—四川中路)、南京东路双向(中山东一路—四川中路)、南苏州路双向(中山东一路—四川中路)禁止机动车通行

  ●12月1日7时至7时45分 延安高架江西路下匝道实施临时关闭措施(进入外滩隧道车辆允许通行),延安东路双向(中山东一路—四川中路)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通行。

  ●12月1日7时至8时30分 延安高架华山路下匝道实施临时关闭措施。

  ●12月1日7时15分至9时 南北高架淮海路下匝道实施临时关闭措施。

  ●12月1日7时至13时30分 中山东一路—金陵东路—河南南路—南京东路—湖北路—九江路—南京西路—华山路—常熟路—淮海中路—西藏南路(半程延伸至高雄路—制造局路—龙华东路—日晖东路—龙华中路—龙华路—龙华西路—中山南二路—上海体育场14号门)—龙华东路—半淞园路—外马路(毛家园路折返)—外马路—半淞园路—苗江路—龙华东路—日晖东路—龙华中路—宛平南路—云锦路—丰谷路—龙腾大道—瑞宁路—(江滨路折返)—瑞宁路—龙腾大道—龙水南路—(云锦路折返)—龙腾大道—龙耀路—(云锦路折返)—龙腾大道—丰谷路—云锦路—宛平南路—龙华路—龙华西路—中山南二路—上海体育场(14号门)沿线,在运动员临近时实施交通管控措施。

部分渡轮渡站临时关闭

  ●12月1日7时至11时 黄浦江塘董线、南陆线轮渡实施双向停航,涉及停靠的浦东塘桥轮渡站、南码头轮渡站,浦西董家渡轮渡站、陆家浜路轮渡站实施临时关闭措施。

录入编辑:张珺

业马拉松运动员“边跑边尿”纯属偶发 

 早报记者 朱轶   发表于2013-10-22 07:07

■ 上海将增加赛事厕所数量

  今年的北京马拉松赛已经落幕,但参赛选手随地小便的不文明行为也引发了持续争议。昨日,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回应称,不文明现象只是个别案例。

  面对外界关于流动厕所设置不够的质疑,北京马拉松赛组委会回应,流动厕所是按相关规定和标准设置的。不过由于参赛人数超过3万余人,加上起点的流动厕所人流量大,而公共厕所较远,因此不少参赛者选择就地解决。“组委会每年都会增加移动厕所的数量,今年也不例外。但几万人在一起,素质参差不齐,必然会出现不文明现象。”

  当然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北马组委会在细节设置方面存在问题,流动厕所的间隔、男女比例以及标识都存在改善的空间。当然马拉松如厕难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今年伦敦马拉松一共设立了1250个移动厕所,在出发点还专门设立了400个移动小便池以及残障人士的移动卫生设备,即便这样也有参赛者在沿途就地解决。东京马拉松赛也有不少选手把沿途的大桥当做公共厕所。而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即便在绿化带设置栅栏也无法阻挡每年有选手“越界方便”。

  事实上,对于漫长的马拉松赛而言,不少业余选手需要一些细节提示,比如赛前一小时内最好不要饮水,赛前也要及时解决不少职业选手都会在参赛前有意控制水分摄入和及时如厕。当然在途中无法忍受时,专业运动员也只能在途中尽快“解决”。“他们会顺着裤子尿出来,因为不想轻易停下来,停下来会失去节奏,也会影响成绩。”陕西省体科所所长韩俊贤并不避讳这种偶发情况,但也强调大多数专业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细节调整可以避免如厕难题。

  北马的如厕难题也让上海马拉松组委会未雨绸缪。去年上马起点设有100个移动厕所,开放固定厕所3个,沿途每五公里饮水站设4至5个移动厕所,终点移动厕所50个。今年流动厕所将随着报名人数增长进一步增加,主要分布在起点、健身跑终点和10公里跑终点。

录入编辑:薛冬霞

.END

2013-11-19

"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kow what sort of patiet has disease, ..." - William Osler


"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kow what sort of patiet has disease, than what sort of disease a patient has"

  - William Osler [The Adult Spine, Priciples ad Practiice]


William Osler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Osler

Sir William Osler, 1st Baronet (/ˈɒz.lə/, July 12, 1849 – December 29, 1919) was a Canadian physician and one of the four founding professors of Johns Hopkins Hospital. Osler created the first residency program for specialty training of physicians, and he was the first to bring medical students out of the lecture hall for bedside clinical training.[1] He has frequently been described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Medicine".[2] Osler was a person of many interests, who in addition to being a physician, was a bibliophile, historian, author, and renowned practical joker.

...

Perhaps Osler's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medicine was to insist that students learn from seeing and talking to pati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dical residency. The latter idea spread across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nd remains in place today in most teaching hospitals. Through this system, doctors in training make up much of a hospital's medical staff. The success of his residency system depended, in large part, on its pyramidal structure with many interns, fewer assistant residents and a single chief resident, who originally occupied that position for years. While at Hopkins, Osler established the full-time, sleep-in residency system whereby staff physicians liv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of the hospital. As established, the residency was open-ended, and long tenure was the rule. Doctors spent as long as seven or eight years as residents, during which time they led a restricted, almost monastic life.

He liked to say,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citation needed] His best-known saying was "Listen to your patient, he is telling you the diagnosis," which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a good history.[2]

The contribution to medical education of which he was proudest was his idea of clinical clerkship – having third- and fourth-year students work with patients on the wards. He pioneered the practice of bedside teaching, making rounds with a handful of students, demonstrating what one student referred to as his method of "incomparably thorough physical examination." Soon after arriving in Baltimore, Osler insisted that his medical students attend at bedside early in their training. By their third year they were taking patient histories, performing physicals and doing lab tests examining secretions, blood and excreta.

He reduced the role of didactic lectures and once said he hoped his tombstone would say only, "He brought medical students into the wards for bedside teaching." He also said, "I desire no other epitaph … than the statement that I taught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wards, as I regard this as by far the most useful and important work I have been called upon to do." Osler fundamentally changed medical teaching in North America, and this influence, helped by a few such as the Dutch internist P.K. Pel, spread to medical schools across the globe.

...

.END

2013-11-08

三周五 男猝死 男人要面頂硬上 馬拉松變鬼門關 - 蘋果日報


三周內五中年漢運動猝死 男人要面頂硬上 馬拉松變鬼門關 -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0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105/18493612

■男性荷爾蒙難對抗心血管病變,致心臟病發年齡較女性早。資料圖片

【本報訊】渣打馬拉松7.3萬個名額早前全部爆滿,不少參賽者都已開始練跑備戰。本報發現過去三星期至少發生五宗運動猝死事故,死者全是中年男子,而過去同類事件的死者亦差不多清一色是男性。有醫生指是與荷爾蒙有關,加上男人愛逞強,在運動期間出現不適時亦會死頂,結果便跑進了鬼門關。醫生謂九成中年運動猝死者都有冠心病,強烈呼籲有心臟病病徵者在挑戰馬拉松前,應先諮詢醫生甚至接受心臟檢查免釀悲劇。

記者:梁偉權 張珮琪 馮國良 洪藹婷

距離渣打馬拉松尚有三個月,參賽者已陸續投入操練,但過去三星期已經有五名43至55歲的中年漢分別在打籃球、打壁球、跑步、行山及游水時猝死馬拉松對體能要求比普通運動更高,風險不容忽視。

曾胸痛 昏厥 需檢查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麥耀光醫生直言,35歲以上運動期間猝死人士,估計九成以上都是冠心病病發,加上跑馬拉松可能對心臟造成一定損害,故他建議巿民參賽前應根據八大指標作自我風險評估(見表),倘發現自己有一項或以上風險指標,如不明原因的胸部疼痛、昏厥、呼吸困難等,便應求醫及至少作三重心臟檢查,包括做問卷、驗血驗血壓及靜態心電圖。若經三項檢查後確認風險高,醫生會建議再作進一步心臟超聲波、運動心電圖或心臟電腦掃描,以確認如何治療及可否作激烈運動。

本報發現過去一年運動猝死個案中,10名死者清一色為男性,年齡多介乎40至60歲。麥耀光解釋,男性心臟病病發年齡一般是45歲以上,但女性的心臟病發年齡比男性遲10年,主因女性荷爾蒙對心血管病變有保護作用。

猝死率高女性五倍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亦指,男性運動猝死比率確較女性高5至10倍,除了遺傳因素,另一主因疑是男子運動時經常死頂,當出現胸口翳悶、呼吸困難及冒冷汗等危險症狀時,往往仍堅拒停止運動,結果導致慘劇。

記者訪問多名跑步的市民,他們大都認為做運動對身體好,但強烈建議「唔好死頂」,尤其平日少運動的人,應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始終生命安全最重要。

運動風險評估八大指標

‧運動期間曾胸部感疼痛或不適

‧曾有不明原因的昏厥或近乎昏厥

‧運動時呼吸困難或過度疲勞

‧心臟有雜音

‧有50歲前死亡的家族病史,或家族有遺傳性心臟病

‧已有心臟疾病、中風或周邊動脈的疾病史

‧帶冠心病四大危險因素:糖尿病、吸煙、高血壓及高膽固醇

‧45歲以上的男士或55歲以上的女士

註:如跑者符合一項或以上的指標,建議找醫生作心臟檢查

資料提供: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麥耀光醫生




動樂天地:飲食備戰馬拉松 -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08日

■馬拉松選手可嘗試少吃多餐以增攝碳水化合物。資料圖片

一年一度的馬拉松賽事報名剛完結,近日在街上多見了跑手們練跑,身邊亦有朋友準備由十公里賽進級挑戰半馬賽事。除了練跑外,原來飲食也是跑手們關心的一環。究竟要補充些甚麼?要吃多少?何時要開始「醣原負荷」?如何避免多吃了令體重增加,影響表現?

適量增攝碳水化合物

在鍛煉期間,一個均衡而多元化的飲食是十分重要,特別是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碳水化合物包括飯、粉或麵、麵包等五穀類食物。一般來說,跑手每公斤體重應攝取5至7克的碳水化合物,即一位體重60公斤的跑手,鍛煉期間應要每天進食300至420克的碳水化合物。若以每份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計算(相等於一中號碗白飯或麵條、兩片厚切麵包、或500毫升的運動飲品),每天就要進食6至8份半所述的食物。

不過,跑手們切忌一下子吃下這麼多的食物!建議跑手可嘗試少食多餐,每餐大概一至兩碗飯或麵條,輔以麵包、水果、果汁甚或其他運動飲品作茶點小食。

至於「醣原負荷」(Carbohydrate loading),應在比賽前三至四天開始,以每人每公斤吸取7克至10克的碳水化合物為目標;蛋白質方面(包括肉、魚、蛋、豆類等食物),則不需要特別增加,按照均衡飲食的原則進食便足夠。

最後,參加十公里賽的跑手們,由於路程較短,對熱量的需求也較少;故此,日常只要實行均衡飲食的原則便可,切忌進食過量而致增磅,影響比賽表現!


撰文: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黃綺雯




醫療新知: 睡眠不足增高血壓風險 -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08日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長期睡眠不足,長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資料圖片

美國費城大學分析當地大型研究,當中涉及超過5,000人,了解他們的睡眠習慣與健康的關係。

結果發現,每晚睡覺少於5小時的人士,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風險,為每晚睡足7至8小時人士的兩倍。

前者患糖尿病及癡肥的風險也分別高出75%及50%。睡得較少如每晚睡5至6小時的人士,患高血壓及癡肥的風險比常人則高出20%。

每晚睡足7至8小時的人士,普遍較健康研究人員認為,人體有足夠休息,有助保護心血管健康。如長期睡眠不足,長遠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長期加班工作、開夜的都市人應多關注睡眠健康。

.END


2013-11-07

穿着運動鞋死的心願 - 約翰遜


跌穿頭仍跑畢全馬 翌日逝世 86歲跑手至死方休 -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07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107/18496679

■ 約翰遜酷愛跑馬拉松,至死方休。

「我會一直跑,至死方休。」

美國紐約馬拉松最年長跑手、86歲老婦約翰遜(Joy Johnson)周日參賽時雖然跌倒頭部着地,但無阻她跑畢全馬的決心,完成賽事翌日在睡夢中辭世。

來自加州聖何塞的約翰遜,周日第25年參加紐約馬拉松,她跑了約20英里(32公里)時突然跌倒,頭部撼路面致右額及右頰擦傷,但她拒絕求醫,堅持跑完餘下的6英里,最終以八小時完成賽事,與1991年她的最快個人紀錄、3小時55分30秒相比,花多一倍時間

「我知自己一定包尾,但不要緊。」早已聞名馬拉松界的約翰遜,比賽前夕受訪時剖白參賽感受:「很感恩自己每朝都可以起床跑步,很多人到這年紀已要靠輪椅代步了。」

「感恩每朝可以起床跑步」

約翰遜年輕時教體操,25年前退休後就開始醉心馬拉松,2011年成為紐約馬拉松的最年長女跑手

隨年紀漸長,約翰遜的日常操練由以往每天跑15至25公里,減至現時5至13公里,間中會額外做150下掌上壓。

周一早上她如常接受完賽後訪問,跟妹妹回曼哈頓區酒店休息,豈料一睡不起,總算一圓「穿着運動鞋死」的心願。

美國《紐約每日新聞》

.END